○马 静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已经证明的客观真理。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撑,则难以自立自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文化事业做后盾,则难以发展壮大。
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这是自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这也是我们今后推进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遵循。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提出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目标。
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锐意改革、发展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和历史性成就。这些不仅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和理论,更离不开作为支撑与保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现代化强国就是让我国从经济、政治和文化大国发展成为经济、政治和文化强国,使中华民族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实现这样的目标,文化的繁荣兴盛不但是其内在要求,更为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强大推力。
当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世界进入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全球范围内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整体性提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和新形势下,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要顺应世界的发展潮流和国家的战略目标,着力建设文化事业、向文化强国进军,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助推人民更高的文化需要
新的社会历史阶段有着新的实践基础,新的社会矛盾必然孕育其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二者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新时代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经济的腾飞使得人民对物质生活质量提出高要求的同时,更加助推着人民文化需求和文化享受的进一步提高。如今,图书、报刊、影像音像、歌舞演出等这些传统的文化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体育、旅游、展览、网络等新型文化正快速走进人民群众生活中。人们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清晰地看到和感受到了文化对于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巨大影响,促使他们对文化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所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还在于助推着人民的文化需求向着更深的层次、更广的领域不断提升。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需要发达的文化事业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路线图,是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任务书。其中,文化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具有重要位置。
从经济建设说,当今文化与经济已深深交融。文化理念决定经济发展理念,文化创新决定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是国家重要创新领域,文化产业是国家战略产业。
从政治建设说,我国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社会土壤。”
从社会建设说,文化与民生紧紧相联。老百姓过得好不好,既要看物质生活的改善,还要看精神生活是否提升。既要让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又要让老百姓身心健康、精神充实。
从生态文明建设说,生态文明建设既要改善生态环境,又要改变生活观念,培育浓厚的生态文化,养成节约的理念,倡导推广绿色消费。这样才能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作者单位:盟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