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玛是藏语音译,蒙语又译为“恰木”,民间俗称“跳神”或“打鬼”。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随寺庙祭祀仪式举行。祭祀仪式分为诵经、晾佛、送巴令、跳查玛四大部分。其中,跳查玛是整个祭祀仪式中内容最丰富、用时最长、最引人注目的一项仪式。
查玛舞蹈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16世纪藏传佛教传入蒙古高原后,这一宗教仪式舞蹈随之在这一地区也流传开来,因传承地不同,在传播过程中与“萨满”宗教仪式、蒙古族民族乐舞相结合,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从公元1778年开始至1960年,200多年间在阿拉善广宗寺及阿拉善各大寺院庙会活动中从未间断。阿拉善地区的查玛是阿拉善广宗寺第一代活佛罗桑图登加措历经十几年,进北京、赴西藏学习、钻研查玛经典动作而来。在漫长的取经过程中,罗桑图登加措逐步掌握了查玛的精髓,又对其进行改编、加工。
2008年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查玛包括舞蹈、音乐、诗歌、美术、油塑、木偶等多门类的综合性宗教艺术,一般由13至15个舞蹈段落组成。广宗寺查玛舞蹈用时60分钟,共14个舞段,在类别上大致可分为赞颂舞、欢乐舞和鸟兽舞。查玛舞蹈角色上有36位查玛神,且诸神各司其职,不得逾越,有严格的出场顺序和各自独特的舞蹈动作和位置,整场舞蹈以转圈而完成。
查玛表演时,面具非常重要,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查玛面具按照造型可分为凶相面具、善相面具和动物面具三类。凶相面具形象狰狞恐怖,在查玛表演中占比较大,特别是各类威猛忿怒的护法神法相面具最为引人注目。善相面具面目和善、安详,多为佛、菩萨形貌或世俗人物形象。而动物形态的面具,则大多表现的是具有动物外形的护法神。查玛面具一般是用纸、布、胶泥等材料先制出雏形,之后细致加工、施彩、绘画,有些还会用不同质地的物品进行装饰。
查玛除了造型神秘的各种面具外,服饰也很有特色。主神的服饰或色彩亮丽,或庄重肃穆,质地精美,做工讲究。差役的服饰多以黑、白两色为主。鸟兽神的服饰色彩艳丽,造型夸张。整体来看,阿拉善查玛服装是以蒙古袍的样式为基础,根据角色形象加以改变,还搭配着具有蒙古族传统服饰特色的靴子、腰带和绣工精妙的披肩等配饰。如今,查玛在繁荣、失落、重构、发展过程中由原来的寺庙宗教仪式变成了一种包含舞蹈、音乐、诗歌、美术、雕塑、木偶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宗教艺术,成为阿拉善僧侣、佛教信仰者及牧民群众最为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 闫琛琛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