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草原民族经过世世代代的探索,在实践中掌握了一门特殊的技艺——熟皮。熟皮,顾名思义就是将“生”皮子做“熟”,这里的“熟”是指蒙古族传统皮艺制作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皮料的生成过程。阿拉善熟皮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在阿左旗、阿右旗和额济纳旗广袤的牧区传承至今。目前,该项目已被列为阿拉善盟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蒙古族通史》记载:在制皮技术上,13世纪的蒙古人已采用将皮革浸泡在浓缩酸奶中熟制的先进技术,抛弃了他们从前采用的干燥、湿润和鞣革的原始操作。这种浓缩酸奶的熟皮方法,在民间一直延用至今。牧民将牛羊杀死后,去掉头蹄,整块地剥下其皮,用米熟透,制作各种皮具。
在阿拉善蒙古族的生活用品中,有许多带有古老色彩的用具,其中“图勒么”算是最典型的,他是牛皮或羊皮制成的口袋,在一些古籍中把这种用具称为“浑脱”。《草木子》一书中所记:“北人杀牛,自背上开一小孔,逐旋取方内头骨肉,外皮皆完,柔软用以盛乳酪,谓之浑脱。”由于“图勒么”质地柔软不怕水浸,盛物多,经久耐用,携带方便,所以既是游牧民族的随身之物,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古时最好的水上运输工具。有古文记载:“浮囊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紧缚其口,缚于胁下,可以渡也。”
熟皮技艺是蒙古族人民心灵手巧、创造能力的反映。在过去很长的一段历史岁月中,这种取材容易、成本低廉、操作简单但较为考究的皮艺制作非常盛行,如今,这项环保而古老的民间手艺活在工业科技的浪潮下已渐渐远离我们。今天为大家介绍熟皮技艺,旨在弘扬阿拉善醇厚的民间民俗文化,唤起人们尊重传统的民族记忆,珍视地域民族风情,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保护中与我们共融共进。 闫琛琛采写